信任难得,不信永恒,道德经第二十三章告诉你,什么是相信之道?

2023-07-28 15:53:28 来源:个人图书馆-灵魂道

什么是相信之道?世间什么可信?什么不可信?人生最大的错误莫过于相信了不该相信的东西。


(资料图)

或者说,人生所有的错误,都是因为相信了不该相信的东西。

人类、人生都只是在沿着自己相信的方向不断前进。

相信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问题,因为“信”永远是不足的,即使是天地有时候也不值得相信。

但是人类是社会性动物,人与人之间又不得不有充足的信任,才能进行真正的合作共处。什么时候该信?什么时候不该信?这是一个千古难题。就连孔子也不能很好的处理它。

子曰:始吾与人也,听其言而信其行;今吾与人也,听其言而观其行。

什么时候才能选择相信?在相信前,不但要用耳朵听,还要用眼睛看;耳听为虚,眼见为实。有时候眼见也不一定为实。

道德经第二十三章便是论述了相信之道。

“希言自然。故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。孰为此者?天地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况于人乎?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,德者同于德,失者同于失。同于道者,道亦乐得之;同于德者,德亦乐得之;同于失者,失亦乐得之。信不足,焉有不信”。

这是《道德经》第二十三章原文。翻译如下:

我们从人们很少言说的自然现象来说一说什么是相信之道。

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,暴雨下不了一整天。谁使它这样的呢?天地。天地所为、天地所行尚且不能长久,更何况是人呢?

意思就是说,很多时候天地都不可信,你不要看它狂风暴雨、电闪雷鸣,好像要把天地刮塌、好像永远都不会停歇一样。其实越是超大的风雨,越是坚持不了长久。天地都这个样子,何况是人呢?

也就是说,如果一个人信誓旦旦、风风火火,那么他一定不可信,他也必定会像天地一样很快就会偃旗息鼓。

“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,德者同于德,失者同于失”。

意思就是说:世间有三种人:有道之人、有德之人、有失之人。

有道之人,事事遵道而行,惟道是从;

有德之人,事事以德为先,公私分明,不言私利;

有失之人,事事但随心意,只知有己,不问其它。正所谓:各人自扫门前雪,莫管他家瓦上霜。

“同于道者,道亦乐得之;同于德者,德亦乐得之;同于失者,失亦乐得之”。

意思就是说:对于那些同样都是遵道而行的人来说,有道之人都乐意相信他,也愿意和他交朋友;

对于那些同样都是以德为先的人来说,有德之人也都乐意相信他、结交他;

对于那些同样都是但随心意的人来说,有失之人也都乐意相信他、结交他。

“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”。

意思就是说:相信、信任永远都不会充足,就连天地都无法完全相信。所以“不信”永远都会存在,“不信”才是人生永恒的主题。

所以,人类应该珍惜彼此的信任,不要轻易辜负他人的那一份信任。

信任难得,不信永存,这就是相信之道。

道德经本章就在于一个“信”字,是谓相信之道。

古人云:信者,吾信之,不信者,吾亦信之,德信。

意思就是说:为了珍视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信任,对于可信与不可信的人,我都愿意首先选择相信他,这就是有德之人对待信任的态度。孔子不也是“听其言而信其行”吗?

信任难得,不信永恒。信任有什么好处?不信有什么坏处?

信之则有;不信则无。

虽然人生的错误都是由相信产生的,但人们还是不得不信。因为信任是一切交流的基础。

儿童未成年人才是对外界信任最充足的人,所以他们才是成长最快的人,也是最快乐的人、最幸福的人。尽管容易被伤害、容易被欺骗。

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。可信的语言,往往比较朴实;华丽美好的语言,听听就好,可以用来愉悦身心,万不可真的就完全相信照做。

关键词:

上一篇: 1799元起体验旗舰影像还有四年流畅使用,OPPO K11拉高中端机门槛?
下一篇: 最后一页